沈 峰
近日,宁海县深�l成校的高裕老师正在停车时,看见一位老太太脚朝上、头朝下摔倒在台阶上,已不省人事。高老师赶紧上前把老人抱起,放平她的头部和手脚,同时请经过的路人拨打120电话。目前老人经过及时治疗已脱离生命危险。事后有人问高裕为何毫不犹豫出手相救?他坦诚地说:“我当时想也没想这个问题,我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老人倒在台阶上视若无睹吧,救人是本能,见死不救我做不到”(3月3日《宁波日报》)。
不可否认,在“扶老人反被讹”个别案例的影响下,一些民众在遇到老人跌倒时,或避而远之,或驻足围观,这是不正常的社会风气。应认识到,一个良善的社会,离不开道德力量的支撑,而普通民众的善举,是最为坚实的道德基石。
尊老、敬老、助老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的最起码原则。面对一个摔倒的老人,若我们没有及时出手相帮,而是冷漠围观或绕道而走,这于心何忍!无论如何,生命是第一位的,救死扶伤、扶危济困,体现了对生命权的尊重,是毋庸置疑的美德。
帮助人其实也是一种善的传播,如果每个人都把帮助人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那些“冷漠社会”的言辞,就没有立锥之地;那些曾经不愿帮助人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地加入善良的队伍。进一步看,道德榜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引导和启迪。对更多的普通人来说,也许无法站到跟榜样一样的高度,但可以用自己的平凡善举,拉近与榜样的距离。德不厌小,点滴滋润;善不拒微,聚沙成塔。
你怎样,社会便怎样。以凡人善举为炬,点燃每个人心中的善念,人人见贤而思齐,必然使众多善意汇聚成夺目的光芒。每个人行动起来,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帮助的人,身体力行“助人为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让我们的社会更文明、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