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丹阳日报》报道了一位76岁老人摔倒在地,长达一个多小时,又5人经过,老人苦苦哀求,均无人敢扶的事件。
事后,当地记者问及涉事老人详细经过,老人说她当时躺在地上起不来,向经过的车主求助:扶我一把,我不会讹你的!。可那位车主说:不是我不扶,是我不敢扶。你打110吧,或者我去帮你找门卫来。随后,这位车主就离开了。
这一幕让人心痛,也引发了我们对社会冷漠现象的深思。人性本善,每个人的内心都希望与人好好相处,遇到事情,也能力所能及伸出援手,但现在我们却不敢扶了,是什么让人们在面对需要帮助的老人时选择了沉默与逃避?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背后不仅是个人心理的恐惧,更是社会信任的缺失和对责任的逃避。
回顾过去,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2013年的“吴伟青案”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时,吴伟青出于好心,帮助一位摔倒的老人,却遭到了对方的诬陷,最终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一事件让人唏嘘不已,也让公众对扶助他人的行为产生了深深的顾虑。
前几天,天津一女孩救摔倒老人,却被老人讹10000元。后来女孩无奈亮明身份,她是警察,后来民警也调出监控还女警察清白。
这样的事不止一起。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不知报恩,反而恩将仇报,耍赖人的恶意示范行为,让许多人对帮助他人的恐惧感不断加剧。路过的车主对老人的拒绝,正是这种恐惧的体现。他们担心自己的一次善举可能会被曲解,甚至招致法律的麻烦。面对这种潜在的风险,许多人选择了冷漠和逃避。
这种心理不仅源于对法律后果的担忧,更反映了对社会信任的缺失。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人们对他人的善意行为心存疑虑,生怕自己成为下一个“吴伟青”。
冷漠的背后深藏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首先,社会对善行的认同和支持力度不足,使得人们在关键时刻缺乏勇气去伸出援手。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上为好心人提供更好的保护。社会应该建立起对善意行为的支持机制,鼓励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勇敢地帮助他人,而不是因恐惧而选择沉默。
其次,媒体和社会组织对扶助案例的正面宣传不够,无法提升公众对善行的认同感。我们需要营造一种正面的氛围,让人们看到,帮助他人不仅是道德责任,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官媒需要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教育,可以逐步改变人们的心理预期,消除对帮助他人的恐惧感。
最后,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习惯。只有当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勇敢地伸出援手,社会才会变得更加温暖和谐。希望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温情的故事,而不是冷漠的旁观。让我们共同努力,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温情。
其实人们不害怕做好事,害怕的是善良需要证明,无辜需要证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价值观不能光写在标语上,入脑入心见行动还需要众人拾柴。
#寻找热爱表达的你#
素材来源:1.《丹阳七旬老人摔倒一个多小时 五人路过却无人敢扶》陈晓玲 王丹 丹阳日报
2024年08月16日 10:02 江苏
2.“天津女孩救摔倒老人,却被老人讹10000元,女孩亮出身份后,让老人一家悔不当初”言午 钢琴大咖 2024年08月14日 17:31 浙江
3.《2014年帮扶老人被讹20万,跳河自尽后,老人忏悔道:吴伟青是好人》一鸣说奇闻
2024-04-23 09:04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