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摔倒不敢扶,即将倒地也不敢扶,这个社会就问你服不服?

2023-10-29 信安智囊 57

近日,小编看到了一个视频,里面内容是一个老人过马路的时候摇摇晃晃,将要摔倒,迎面走来的男子看到了老人要摔倒,于是下意识躲闪。在老人摔倒以后,男子连连对路人摆手以自证清白。

图片关键词

看过这个新闻,小编不由地心酸。老人摔倒的动作很慢,很踉跄,男子躲闪的动作很敏捷。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编没有责怪男子的意思,只是在思考,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已经倒地的老人我们不敢扶,将要倒地的老人我们也不敢扶。如果这个社会是这样的话,以后每个人对老人都只能敬而远之了,可是谁没有到老的那一天呢?

图片关键词

如果时光倒推20年,20年前,小编还在读大学,那个时候社会还风清气正,如果大街上有老人摔倒了,你问别人会不会扶,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扶。现在你问别人会不会扶,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扶。

短短20年,其实不到20年,为什么我们社会的风气转变这么大了呢?这件事跟南京一位老人摔倒后,讹上做好事的路人有关,就是著名的南京彭宇案。

图片关键词

事情的经过其实并不复杂,老人下公交车后摔倒,路过的彭宇好心扶他起来,事后被老人控诉是他碰倒的,索赔高额医疗费。

其实一开始老人并没有讹上彭宇,是事后指认。小编推测是老人被送医后,了解到需要高额的医疗费,所以···当然了人心难测,小编也只能猜测。

本来法律应该是公平的,但是法官在审理后,发现没有明显的证据指向彭宇是肇事者,本着同情受伤者的原则,判定双方都有责任。当彭宇反问法官为什么这么判罚的时候,法官说了一句影响十几亿中国人 的话:

不是你碰的,你为什么要扶?

图片关键词

正是这句话,这个判决,随着网络媒体的曝光,深深地刺痛每一个中国人的神经。言外之意,不是你碰的,你不要扶,你扶了就是不打自招。

法官的这句话,加上这个判决,让很多人意识到,做好人好事的成本居然这么大?本来是做好事,现在反倒是出力不讨好,惹一身骚,甚至还要吃官司,权益利弊之下,很多人就畏手畏脚了。

图片关键词

判决在那里亮着,警示着每一个想做好事的人在做好事之前想清楚后果。

本来救人危难是下意识的本能反应,现在成了思考的选项。于是很多人选择了视而不见,有些人即便是心疼倒地的老人,也会在扶起老人之前拍视频留证据。

图片关键词

但是不可否认的事,人间自有真情在,很多人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还是义无反顾地勇敢地扶起了倒在地上的老人。比如下面这个动图里的老人在上台阶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骑摩托车的小伙子路过看到了,停车扶起了老人,在得知家里没人后,还好心地帮老人捶了捶背上的积雪。这才是我们社会需要的正能量。

图片关键词

小编认为,南京彭宇案的影响太深,加上互联网的广泛传播,让很多人潜意识里感觉到做好人的成本太高,从此选择了不再愿意伸出援助之手。

要想彻底改变目前的社会宁愿冷眼旁观也不愿意伸出援手的现状,小编建议,需要尝试从3个层面入手:

1、在不违反现有法律框架的情况下,推翻当年彭宇案的判决。根据法律精神,疑罪从无,在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彭宇是肇事者的情况下,让彭宇负责,在当时看来是一种社会利益平衡,但是从今天看来,这个判决对社会的伤害太大了。既然是错案,就要拨乱反正,这样才能还社会以风清气正。

图片关键词

2、加强法制建设,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切实落实证据原则,严格执行疑罪从无的法治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莫须有”的冤假错案。

3、严惩追责碰瓷、诬陷、为老不尊等行为。法律是惩罚坏人的,但是实践中,很多碰瓷的老人由于某些原因往往不能被追责,助长了碰瓷、诬陷热心人的气焰。最后的结局反倒成了坏人得利,好人成了冤大头。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肯定不会再有热心人伸出援助之手了。

图片关键词

最后小编呼吁,如果你见到了老人倒地,一定要勇敢地扶起来。物极必反,这个社会经历了这么多年“道德沉沦”,现在也到了痛定思痛的时候。即便及被讹上了,现在的法治已经基本能落实疑罪从无,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单方面的指控是不会被采信的,更何况,人在做天(监控)在看,这个社会不会再冤枉一个好人!

做人,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就好!

【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片关键词

广州市信安智囊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天安科技园发展大厦6楼

粤ICP备 19016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