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标题,会不会吸引你点击进去浏览?
近日,网上一则视频吸引了大家的视线,视频的标题非常有看点,非常吸睛。在标题中,突出了几个点:
1、 西湖,西湖是我国著名的名胜景区,在国内的知名度非常大,但凡有关西湖的东西都非常吸引人;
2、 拾荒老人,这个词会使人联想到穷人和弱势群体,能够引起大家的同情和关注;
3、 保安致老人摔倒,这个短语使人联想到了暴力执法,由于多年来对于城管、保安的不太好的印象,这很容易使人脑补出暴力执法的场景;
4、 官方回应非景区工作人员,则会使人联想到某些部门遇到问题采用甩锅,推责给临时工的情况。
看看,这则短短十几秒的视频,一个标题,一下子集成了四大新闻痛点,非常容易煽动情绪,想不火都不行,但视频中真正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就没有多少人关心了。
慨文认真看了这个视频十几遍,有些话不得不说,如果单看标题大家会很容易产生误解。
首先,视频中的两名保安,并没有暴力或者过分的执法动作。视频开始是两名保安试图劝解一名背着大号编织袋的老人离开,其中一名保安去拉这名老人的左手臂,老人则试图挣脱,这个过程大概是2秒左右;
然后另一名保安过来抓住了老人的右手,是右手,不是手臂,但刚刚抓到,也就不到1秒的时间,这名保安应该还没有来得及用力,老人就滑倒了;
老人倒地的方式是滑倒,应该是老人向后拉扯时,用力地支撑脚打滑坐倒在地,动作并不剧烈;
随后,老人携带的编织袋中的塑料饮料瓶散落一地,老人和保安发生言语争执,保安并没有与老人有进一步的身体接触;
西湖景区官方回应,这两名保安并非景区保安,表示景区保安有统一的专属服装,与视频中的保安不同。
其实,只要认真看过视频的,大都会看出这只是一次正常的执法,双方的拉扯力度不大,拉扯方式也比较得体,不存在暴力执法问题,与标题所隐喻的内涵相去甚远。如果把这样的正常执法行为进行过分解读,不但起不到帮助弱势群体的作用,反而会对我们的城市管理产生负面干扰。
一直以来,我们的城市管理都存在着很多矛盾,市民们在对待一些城市管理问题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位置来判断对错。
比如,街头占道经营的摊贩方便了一部分人的购物需求,但是也影响了其它人的出行方便和环境卫生。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就会出现相反的声音,获得了购物方便的市民就会支持摊贩,而被干扰到的市民就会反对。他们对此的不同态度,只是因为双方所处的位置不同。
比如,夜晚街头大排档,有些人喜欢深夜里到街头大排档去喝几杯,吃几个烤串,觉得非常惬意。
但大排档周边的居民却是非常反感这些摊点,因为这些大排档给周边居民带来了废气的污染和噪声污染,居住地周边的环境卫生也变差,让他们非常反感。同样一件事,因为所处的地位和身份不同,立场也就不同。
对于执法者来说,现在的执法难度也是非常大,他们往往是有苦说不出。
比如对于占道摆摊问题,城管通过劝说起到的作用有限,很多摊贩是不听劝阻的,这时候执法者怎么办? 动手吗?会不会被骂暴力执法?
市民要求道路通畅,不能随意摆摊设点,但摊贩大多都是弱势群体,要靠这个小摊子赚钱吃饭,这样的矛盾确实是考验执法者的智慧。
执法者不被尊重,违法违规者耍赖耍横抗拒执法,这也是中国的特色之一。其原因有三个:
一是大多数违规者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
二是有些人是知法懂法的,他们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违规了,但因为不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自己耍赖耍横,执法者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三是当前国内的舆论环境不利于严格执法,尤其是遇到一些弱势群体时,更是执法难。
回到西湖这个案例,已经有很多网友辱骂这两名保安了。保安阻止老人拾荒,应该是正常的职务行为,但老人不停语言劝阻,执意不离开,这两名保安应该怎么办?
放任老人的违规行为,这两位保安就失职了,也会造成当地管理的混乱,这显然不是当地市民和游客愿意见到的。
而如果动手驱离这位老人,就很容易造成肢体冲突,甚至造成伤害事件。
有人说,一个城市怎么就容不下一个拾荒老人呢?这个问题就不是保安这个层面能回答的,保安是要按规定执法的,如果要改变,也只能是改变城市管理的规范。但这又涉及到前面说的矛盾问题了,因为规定的制定,大都不是管理者凭空想象的,是因为有市民的要求,是符合大多数市民的意愿的。
我们现在需要培养的是国民的法律意识,守规矩、守规则的意识,尊重法律、尊重执法者,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管理更规范。
对违规者,要有严厉的处置手段,才能遏制这种现象。因为敢耍赖的违规者总是有一种认知,觉得只要我敢耍赖耍横就能获得非法利益,是这样的期许,鼓励了他们敢于违抗执法者。所以,严格执法,不纵容,不妥协,才能最终消灭这些耍赖的抗法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